Image 9  

日文課上常常可以接觸到一些有趣的日本新聞,上星期六講的是「便當的日子(弁当の日)(其實也已經是2012年的事情了)

這是由竹下和男先生在其任教的小學發起的活動,實施方法如下:

  1.  從買材料、做菜到最後的收拾整理都要由孩子親自完成,父母一律不能出手幫忙。
  2.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參與,為了順利執行,在執行前(4-9)學校會教導學生營養的均衡、購物、收食便當等等的全方位的知識
  3.  10月開始執行,每月一次,連續五次。

這裡有一段影片,雖然是日文,但還蠻容易看懂http://youtu.be/dWcxEx2lFYI

到了這一天,孩子們會在同學面前展示、說明自己的便當,除了主題、構想之外,也會說哪些是自己做的(剛開始執行的時候,難免還是會有父母出手幫忙的部分)。當孩子們看到同學能做某一樣料理,自己卻不行的時候,會激發想要學習的心,覺得「他做得到我也可以」,此外,孩子們也能學會稱讚別人的料理,並在被稱讚和稱在別人的過程中,建立同理心和成就感。

這個活動只有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參加,但活動執行的時候,高年級會和低年級一起吃午餐,這時候總會看到低年級孩子對高年級投以羨慕的眼光。竹下先生說:「看,羨慕,這就是低年級的工作」,孩子們總是想要長大,想要獨當一面,運用這樣單純的心裡,中低年級的孩子會很期待成為五年級生,並在升上五六年級之後開心地參予便當的日子。

跟我一起上日文課的同學是一位國小老師,當我們問她這個計畫在台灣實行的可能性時,她立刻搖頭。說真的,我當下想到大部分父母的反應應該是「學校是吃飽太閒,覺得父母不夠忙嗎?還出這種作業來煩我們」。

事實上,竹下先生這個計畫已經從他的學校擴散出去,在日本全國超過一千所小學內實行。「食育」一直是日本人當重視的一環,透過學習料理、了解食材、收拾等「完整的用餐過程」,讓孩子了解吃進去的食物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得到的,除了珍惜食材也學會體諒父母做菜的辛勞。

許多家長反應,便當的日子這項計畫,讓孩子們成長了。那種「我也能對家裡有貢獻」的感覺,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立感。而為了協助孩子完成便當的日子,父母也會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,或是陪在孩子旁邊看他做菜,這樣的做法也增加親子交流,讓廚房和餐桌成為家人情感交流的重要場域。

常常在上日本的報章雜誌上面看到,餐桌擔負著維繫家庭情感的重要角色。日本人之所以堅持在家裡吃早餐,是因為現在人常常需要加班,因此一起吃晚餐並不容易,中午也理所當然是在學校或是公司吃飯,如果早餐也不在家吃的話,全家人根本就沒有時間聚在一起。記得在日本家庭生活的日子,不管是哪一個家庭,一定都是在家裡吃早餐,不只是吃,還吃得一點也不馬虎,就算不是白米味增湯,果醬吐司之外一定會有個牛奶、水果、沙拉來均衡一下。

Image 8  

對外食相當普及的台灣人來說,早餐通常都是在通勤的路上到早餐店解決,這樣可以省下做早餐的時間多睡幾分鐘。但我已經決定,以後有自己的家庭,早餐一定要在家裡好好吃。事實上,我現在也都在家裡吃早餐,省錢而且更健康營養,早餐店的早餐偏油而且不管什麼都加蛋,難怪會膽固醇過高!人根本就沒有必要一天一顆蛋嘛!! 何況台灣的便當、湯、一堆有的沒的都會加個蛋。

雖然以我們家的生活型態,真的沒有辦法在家一起吃飯,早、午、晚三餐都是,因為全家人的上下班時間真的差太多。不過,這一兩個月,我在準備便當的時候總是會幫爸爸準備一份(弟弟在的時候也會準備他的),就算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吃午餐,起碼有一餐還算是「吃家裡」。

Image 7  

我煮的口味偏清淡,也因此激起爸爸自己想煮飯的念頭,有時候便當裡面有幾樣菜是我煮的,幾樣菜是爸爸煮的,爸爸為了配合我們的口味,也漸漸地從多油重鹹的調味,慢慢變得少油減鹽(相較於過去) 

我們全家在廚房裡面碰頭的機會也越來越多。上星期的某一天晚上,我在瓦斯爐前炒菜,媽媽在水槽洗水果,爸爸在一旁準備等一下要下鍋的食材,這樣的畫面,雖然短暫,但卻在我心裡鮮明地烙印下來。

對於不想生小孩的我來說,如果哪一天想要生孩子,應該是因為想要跟孩子一起下廚,然後一起吃飯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な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