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剛開始我相當擔心,拿手的料理就是那麼幾種(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),到底能不能以「主廚」的姿態撐完全場。沒想到,開始之後,想「實驗」、想「實踐」的料理清單不斷增加,在還在想著一月份要煮什麼的時候,這學期的小食驗竟然就要在12月底畫下句點了。
沒吃過的人真的很難想像,鹽巴飯糰是什麼味道,但如果你覺得它「只是鹹」,那你就太小看它了。因為什麼都沒有,所以米飯的味道變得很強烈,鹽巴是很好的配角,將「主角—米」的甜味襯托出來。沒有其他配料的干擾,飯糰吃起來相當輕鬆,也因此更能好好感受米的嚼勁,感受每一粒米的存在感。就算只是一般的米,你一定也能感覺到他比平常好吃,咬著咬著,某種甜味會慢慢在口中散開。
儘管我們在超市看到五花八門的米,儘管許多店家主打使用某產地的名米,然而,在飯桌上和花俏地菜餚擺在一起後,表面上我們說是主食的米,往往淪為配角。這簡單的鹽巴飯糰,讓米飯當主角,誰也搶不走它的風采。
日本人很難抗拒各種「當地限定」,特別是食物。以秋天來說,各個餐廳都會推出栗子或南瓜料理,從南瓜湯、南瓜派、到南瓜蛋糕,從栗子炊飯到栗子冰淇淋,總之,當季的食物最鮮美。
去年在日本種田的廚娘,對於作物的產期懵懵懂懂,但是泥土和作物緊緊綁在一起。我永遠記得在夏天一個晚上就可以長很大的小黃瓜和茄子,以及晚夏成熟的番茄香味。
我一直覺得,料理可以是一種心理治療的療法。
做菜的過程,從發想菜單、買菜、備料、下廚到最後的洗碗,每一個步驟都能帶來不同的療效。想菜單多半能反映出當下心情,或是能「帶來一些興奮、期待」的正面情緒;在傳統市場買菜和攤販聊天會讓人不自覺樂天知命地笑起來;洗菜、切菜這些動作急不得,在逼自己慢下動作來的同時,心也跟著緩了起來。
說不出為什麼,但即使是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時後,我也無法停止做菜。就算是一樣的料裡,每次的製作過程好像都會有些不一樣。也許,不一樣的不是食材、煮法、口味,而是心情。
試著走入廚房吧!就算是燙一把清菜、煎一個蛋也好。